小明

作者:白朴 朝代:元朝诗人
小明原文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眷眷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夜来疏雨鸣金井,一叶舞空红浅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小明拼音解读
xīn zhī yōu yǐ,zì yí yī qī。niàn bǐ gòng rén,xìng yán chū sù。qǐ bù huái guī?wèi cǐ fǎn fù。
jiē ěr jūn zǐ,wú héng ān xī。jìng gòng ěr wèi,hǎo shì zhèng zhí。shén zhī tīng zhī,jiè ěr jǐng fú。
jī lǚ zhǎng kān zuì,xiāng liú wèi xiǎo zhōng
xīn zhī yōu yǐ,dàn wǒ bù xiá。niàn bǐ gòng rén,juàn juàn huái gù!qǐ bù huái guī?wèi cǐ qiǎn nù。
míng míng shàng tiān,zhào lín xià tǔ。wǒ zhēng cú xī,zhì yú jiāo yě。èr yuè chū jí,zài lí hán shǔ。
ruò dào jiāng nán gǎn shàng chūn,qiān wàn hé chūn zhù
kāng kǎi wéi píng shēng,fǔ yǎng dú bēi shāng
xī wǒ wǎng yǐ,rì yuè fāng ào。hé yún qí hái?zhèng shì yù cù。suì yù yún mò,cǎi xiāo huò shū。
yún bái shān qīng wàn yú lǐ,chóu kàn zhí běi shì cháng ān
xiāng sī yī yè qíng duō shǎo,dì jiǎo tiān yá wèi shì zhǎng
huāng yān liáng yǔ zhù rén bēi,lèi rǎn yī jīn bù zì zhī
xīn zhī yōu yǐ,qí dú dà kǔ。niàn bǐ gòng rén,tì líng rú yǔ。qǐ bù huái guī?wèi cǐ zuì gǔ!
xī wǒ wǎng yǐ,rì yuè fāng chú。hé yún qí hái?suì yù yún mò。niàn wǒ dú xī,wǒ shì kǒng shù。
zhěn qián hé shì zuì shāng qíng wú tóng yè shàng,diǎn diǎn lù zhū líng
yè lái shū yǔ míng jīn jǐng,yī yè wǔ kōng hóng qiǎn
qiān xíng wàn xiàng jìng hái kōng,yìng shuǐ cáng shān piàn fù zhòng。
jiē ěr jūn zǐ,wú héng ān chǔ。jìng gòng ěr wèi,zhèng zhí shì yǔ。shén zhī tīng zhī,shì gǔ yǐ nǚ。
xià mǎ yǐn jūn jiǔ,wèn jūn hé suǒ zh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田儋是狄县人,战国时齐王田氏的同族。田儋的堂弟、田荣的弟弟田横,是当地有势力的人物,而且宗族强盛,很得人心。   在陈涉开始起兵自称楚王的时候,派遣周市攻取并平定了魏地,向东打到狄
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赵长卿这首《阮郎归》,题为客中见梅。词的意蕴是以梅花象征客子,词的主旨在题目藏而不露。“年年为客遍天涯。”年年为客,极写飘泊时间之漫长。遍天涯,道尽飘泊空间之辽远。作者开篇径言与家
959年,李璟长子李弘冀在毒死李景遂(原皇太弟)后不久亦死。李璟欲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将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
这首诗与上一首同作于上元元年(760)夏天。诗的前四句细腻地描写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环境,显示出人在自然中心灵的清静和愉悦。五六句调转笔锋,用凄凉的情调写出生活的艰难清苦和世态炎凉,七

相关赏析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下天宝元年(壬午、742)  唐纪三十一唐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  [1]春,正月,丁未朔,上御勤政楼受朝贺,赦天下,改元。  [1]春季,正
本文通篇以「义」字作线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全文采取先叙后议的方式,略可分为叙述、议论与补述三大部分,又可细分为六段:大抵前三段以叙述为
陶宗仪《辍耕录》云:吾乡柯敬仲先生,际遇文宗,起家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以避言路居吴下。时虞邵庵先生在馆阁,赋《风入松》词寄之。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全词抒写了对柯敬仲的敬爱。“杏花
高祖孝文皇帝,名宏,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的长子,母亲是李夫人。皇兴元年(467),八月二十九日,生于平城紫宫。出生之时,室内神光普照,天地之间缭绕着一股氤氲的祥和之气。孝文帝生就一身
孝庄皇帝,名元子攸,是彭城王元勰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李妃。肃宗初年,因元勰有鲁阳护卫的功勋,封为武城县开国公。幼小时在宫内侍奉肃宗读书。等到长大,风度特异,容貌十分美好。被任命为中

作者介绍

白朴 白朴 白朴(1226—1306以后)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一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交往甚好。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从而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所以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自幼聪慧,记忆过人,精于度曲。与关汉卿,王实甫(另一说为郑光祖),马致远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庄,与关汉卿同为由金入元的大戏曲家。在其作品中,著名的杂剧《梧桐雨》,内容讲述幽州节度使安禄山与杨贵妃私通,出任范阳节度使,与杨国忠不和,于是安禄山造反,明皇仓皇幸蜀。至马嵬驿时,大军不前,陈玄礼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贵妃自缢于佛堂中。李隆基返长安后,一日梦中相见贵妃,后为梧桐雨声惊醒,追忆往事,不胜惆怅之至。此剧在历代评价甚高,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另有一部作品《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是白朴最出色的作品,与五大传奇之一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故事写唐代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长安去洛阳买花,途中和李世杰女李千金隔墙以诗赠答。当晚私约后园,二人私奔到长安定居,育有一子一女。后为少俊父亲发现,强令少俊休妻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阳,父母已亡故。少俊中进士后,正式与李千金完婚。 白朴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杂剧有16种:《绝缨会》、《赶江江》、《东墙记》、《梁山伯》、《赚兰亭》、《银筝怨》、《斩白蛇》、《梧桐雨》、《幸月宫》、《崔护谒浆》、《钱塘梦》、《高祖归庄》、《凤皇船》、《墙头马上》、《流红叶》、《箭射双雕》。散曲有《天籁集摭遗》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小明原文,小明翻译,小明赏析,小明阅读答案,出自白朴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泛目录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lishimeiye.cn/IcZQr/0C4Ilh3.html